记者:这根电缆正以每分钟35米的速度进行弯曲试验,它要连续300万次不断裂,才能拿到生产通行证!而这样的极限挑战,在这里只是“入门级”!接下来有请上上电缆总经理丁志鸿先生,带着我们来了解,一根电缆要“死磕”多少关才能成功进入生产线。
丁志鸿:正在做试验的是港口机械用的拖链电缆,要动态弯曲300万次,现在刚刚进行了5万次,还有295万次。这个试验装置试验期间是昼夜不停的,试验整个过程电缆不能起皱、断裂、断芯,做到这样才算合格。
丁志鸿:还有一种港口机械用电缆——卷筒电缆,入列了工信部单项冠军产品。这个产品以前只有国外能做,现在我们不仅能做,而且比进口的还好。不仅实现100%国产化,且寿命是原来的10倍,价格也更有竞争力。
记者:咱们港机电缆还创下了5个之最?
丁志鸿:是的,上上是第一个成功开发中、高速卷筒电缆的中国电缆企业;第一个成功开发高速(300m/min)卷筒电缆进口替代的企业;第一个成功开发石油平台及其顶驱电缆研制并供货的企业;第一个成功开发高速拖链、拖令电缆并供货的企业;第一个成功开发船用岸电电缆并供货的企业。
记者:目前我们的港机类产品都运用到哪些地方了呢?
丁志鸿:像全球最大的自动化码头——洋山港,还有厦门港,包括国外的巴西圣保罗港等都有我们的产品。
(二)
丁志鸿:这里就是我们生产的核电缆待检测区域,不要看着它细细的,但要求非常高,也是入选工信部单项冠军产品。
梁福才:核电缆分安全壳外用的电缆和安全壳内用的电缆,壳内用的电缆要求更高。除了长寿命、耐高温、耐高压、耐高剂量辐照等要求外,即使在事故条件下,也要能稳定运行一定时间。
记者:上上K3类核电缆打破国外垄断,K1类核电缆填补国内空白,三代核电缆填补世界空白,也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些技术破壁背后的故事?
丁志鸿:上上1996年开始做K3类核电缆,成为国家首批核电缆研发制造企业,核电缆设计许可证、制造许可证换证之前我们都是001号。上上研发核电缆至今马上快30年了,起步阶段没有前人指导,没有什么经验可借鉴,就靠技术人员一次次重复试验、摸索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1998年,K3类核电缆研发成功,2007年成功攻克K1类电缆,填补了国内空白,替代了进口,也促使国外同类核电缆价格直接下降70-80%。2013年又参与了三代核电缆的研制。2010年底,用户国际招标,我们中标了壳外电缆,国外一家公司中标壳内电缆,后来不知什么原因,对方不干了。当时也非常两难难,也斟酌过,但国家需要的时候,上上应该要奋勇一搏,后来我们承担了这项研发任务,并确立为企业“1号工程”,人力、物力、资金全力支持,有求必应。最终经过2年半时间,成功研发,填补全球空白。
丁志鸿:这里就是超高压电缆的试验大厅,就在不久前,上上自主研制的750kV特高压交联聚乙烯电力电缆就在这里通过的耐压试验,世界首次。750kV也是目前全球带绝缘的电力电缆中电压等级最高的,之前500kV是最高的,首根500kV研发成功至今已有30多年。很荣幸30多年后,上上成功打破了这个国际天花板。
记者:750kV电缆的成功研发对上上而言,意味着什么?
丁志鸿:750kV特高压电缆的成功研发,对于上上意义重大,意味从110kV、220kV、500kV,再到750kV,电压等级实现了全覆盖,从高压到超高压再到特高压实现全新越级。
记者:超高压集控中心能对所有超高压电缆的生产进行在线直播?
李浩浩:是的,我们的超高压CIMS集控中心实现了超高压电缆生产的全过程的质量控制、分析和追溯。实现了超高压电缆制造“在线直播”,客户在家就能看到自己订单“人、机、料、法、环”的生产情况。现在也能做到“每根电缆有自己的电子档案”,任何时候查询,都可以进行质量追溯,给用户吃下定心丸。
记者:这套系统大概是在什么时候建造的?
丁志鸿:2010年,建造超高压车间的时候同步上马了这套系统,当时全球唯一。其实早在2001年,我们就在行业内率先探索,导入OA、ERP信息系统,实现了管理的精细化、扁平化,并连续多年被评为“企业信息化500强”。
如今随着两化融合、“智改数转”推进深入,我们也在全力打造“现代化智能管理工厂(透明工厂)”,即制造迈向自动化、智能化,管理迈向数字化、透明化。已初步建成销售、生产、能源、安环四大数字化管理中心,九个数字生产透明工厂。记者:现在很多工厂都在推进机器换人,对于上上来说,应该也不例外。
丁志鸿:现在企业里面能够实现机器代人的基本都做到位了,像一些“小、轻、薄”的工序都已逐步被机械臂、AGV小车等替代。车间里“两机一枪”(工控机、打印机、扫码枪)成为员工的必备“装备”,所有生产信息“码”上调取、流转,每一盘线都可以做到“有物必有码、有码必能扫”。再加上现场“防呆防错”的技术应用,整体工作效能大幅提升。智能工厂能做到数据实时采集、分析、应用,实现了“订单、发货、结算”全流程协同,整个效率提高一倍。后端通过TSM物流运输系统,货运到哪里了实时定位,几点发货、几点到货信息同步发送客户,不仅做到受控,更让用户放心。
(五)
记者:再智能的机器核心都是人,上上电缆内部有一套非常有特色的激励机制,能够实现“人人都当老板”?
丁志鸿:是的,我们每个生产车间都有一块工资看板,一线员工每日工资上墙、日清日结,我们比喻员工上班是在数钱,让“有能力、有贡献”的人“有面子、有票子”。我们也独创了“四个人人”质量管理模式,就是“人人有指标、人人有数据、人人都算账、人人当老板”。这个模式也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收录到“21世纪中国质量管理最佳实践”一书中进行全国推广。“四个人人”模式已连续四届获得“中国质量奖提名奖”。
记者:见证过港口机械电缆的百万次弯折、核电缆的极端考验、特高压的巅峰电压,作为上上电缆的新一代掌门人,丁总,您有什么想说的吗?
丁志鸿:现在国家非常重视民营经济发展,连续出台了很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措施政策,我们应该充满信心。今后上上还是坚守主业,坚持创新,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,实业实干,做好了未来可期!也希望用户用了我们产品后放心满意,同时也为国家电力建设贡献一份上上力量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