央视记者:接下来我们要探访的这家企业成立于1967年,深耕电缆行业长达半个多世纪,生产的电缆规格超11万种,连续四届获得中国质量奖提名。它们在生产品质的把控上,又有着怎样超乎寻常的标准呢,我们赶快去看一看。
朱洪祥:我们是一家从事电线电缆研发、制造与服务的专业化企业。58年就做一种产品,就是电线电缆。从家用220伏到目前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的750kV全系列的电线电缆,包括船用、矿用、核电、轨道交通等很多领域用的特种电缆。我们被北京奥运、北京冬奥,大兴机场、港珠澳大桥等许多国家重点工程项目选用。
央视记者:哪些领域是创新、质量都比较突出的领域呢?
朱洪祥:随着工业的发展,特种电缆品种越来越多,要求也是越来越多,包括耐高温、耐高压、耐油等等。其中要求最高、最为苛刻的就是核电站用的壳内电缆。现在我们三代核电要求是安全型的,就是说一旦断了电之后,它也能自动进行保护。上上电缆从1996年开始,接近30年从事核电缆的开发,从第一次替代进口开始,逐步走向填补国际空白,过程中历尽艰辛。这里亮灯的地方就是壳内电缆,它要经受耐高温、耐高压、耐高辐射等严苛考验,浸没试验就是把电缆放在硼酸溶液里放置10个月,然后再拿出进行电性能、机械性能等一系列性能的检测。核电缆,我们把它称之为“皇冠上的明珠”,研发难度非常大,为此我们也投入了很大的人力和精力。目前上上电缆核电缆的研发、制造水平已经步入世界前列。
央视记者:试验室的设备感觉像是庞然大物,赶快帮我们介绍下这是干什么用的?
胡旭明:它是一个升压变压器,原理就是将低电压升压输出为高电压,最高可达到120万kV。耐压试验是短时间的试验,通过提高电压等级验证电缆以后长时间运行的可靠性。110kV电缆只要半小时耐压试验就行,500kV及以上电缆就要超过1小时耐压测试。我们现在看的就是即将进行加热循环耐压试验,主要监控的这个数值是耐压254kV,这个要做20个循环,8小时加热、16小时冷却算一个循环,然后连续做20天,就是在这种不停膨胀、收缩中看电缆的绝缘性能能否承受住这个254kV,非常苛刻。
朱洪祥:通过多年努力,上上电缆总结提炼了一套适合自己的管理方法,即“以四个人人为核心的质量绩效管理模式”,四个人人就是人人有指标,人人有数据,人人都算账,人人当老板。
央视记者:怎么才能做到这四个人人呢?
朱洪祥:我们把企业最主要的35个KPI,按“公司-分厂部门-班组-个人”逐级分配,目前与工资挂钩的绩效考核指标就有230个。所有一线员工工资按照“材料、工时、费用、现场、质量”五大块组成,日清日结,每日上墙。我们的电缆品种规格非常多,利用这套方法促使员工重视质量、保证质量、提高效率。没有质量就没有一切,想要拿高工资,首先要有技术,其次保证质量、节约材料。
央视记者:一线员工工资 “上不封顶、下不保底”,员工到手的工资多少完全是取决于质量是否过关、用料是否节约、专业技能强不强。
朱洪祥:对,这就便于建立一套责任明确、利益直接、上下认同的质量绩效体系,我们把员工的个人成长和企业的发展,把个人的贡献和收入紧密相连,构成利益共同体,实现员工高度自主管理,从而使员工从“要我做”转变成“我要做”,做好做多就能得到高收入。
央视记者:相当于咱们用KPI绩效的方式让员工主动追求做好产品质量。
朱洪祥:不仅仅是这样,企业还对一线员工进行技能职称评定,中级工——高级工——技师——首席技师/上上工匠,分别对应300/800/1200/2000的额外津贴。评上首席技师或者上上工匠的还有额外特殊福利,如个人专用车位。董事长、总经理包括高层管理人员都没有专用车位,早上上班还要赶早来抢车位,但是首席技师、上上工匠就有。这就让有能力、有贡献的员工真正“有面子、有票子”,名利双收。
央视记者:对一线员工KPI的测定实际是很复杂的,那里面涉及很多数据?
朱洪祥:上上从多年前开始就非常注重数字化建设,下面就带您看看我们数字化中心,主要介绍两方面内容:一是电缆全生命周期的质量追溯。上上电缆护套表面每一米印有一个13位数的唯一码,几十年后如果电缆有问题,用户只需提供唯一码,我们就能查出这根电缆的整个生产、检验过程的情况。我们已经形成一根电缆、一个电子档案,实现了所有电缆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,也符合国家要求的“来源可查、去向可追、责任可究”,促使企业产品质量不断改进提高。二是现代化智能管理工厂。我们所有的软件都是相通的,截止到目前为止1146台设备都是相连的,做到了“设备相连、软件相通、数据共享、数据增值”。我们四个数字管理中心,所有数据实时采集、实时集成、一目了然。今后我们的生产要走向自动化、智能化,管理要走向数字化、透明化。通过数字化转型,使企业质量、效率、效益跨上一个新台阶。